为您提供整合解决方案 快速口碑传播 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不做“自以为是”的媒体人

2014-09-26 17:07:20

7月30日午后,我捧着刚从打印机里取出还留有余温的Enjoy雅趣简介,冲到被刺眼的阳光晒得发亮的天钥桥路上,打车赶去新天地。摘下墨镜,鼻梁和耳边的粉底已经和汗水化在了一起,一边用纸巾尴尬地把它们抹去,一边做着马上要被“泼冷水”的心理准备。

30分钟前,我给前媒体人、现投资人熊三木发了条微信,“学长~这周我在上海呢,有空喝个咖啡?”

3秒钟就收到了回复,“好啊,我4点前都有空,你到新天地来找我。”

匆忙坐下,熊三木只给了我3句话的时间——“Enjoy雅趣是财新的生活方式频道,现在作为新媒体实验项目来孵化,想做主要针对男性的高端消费指南……”

他打断道,“我觉得吧,媒体人常常会有个毛病,就是自以为是。”——嗨,我一点也没说错吧。

虽然听上去有点像抽自己耳光,但其实话糙理不糙。

做了一个微信公号,搞过几个O2O的活动,就以为自己是“新媒体”了?卖成了几个原生广告,客户很满意,数据也不错,就觉得可以靠这个挣钱了?内容也没做得多出色,推广和市场都是从零开始,你说你还擅长什么呢?

这下可不是3句话能说清的了,如果你还有一点耐性,请给我3分钟。

新媒体的“新”,在于不再只依赖卖广告这种商业模式

对于服务性内容的媒体更是如此,用户的商业价值正在被急速放大。

在过去,传统媒体因为独占了信息的输出渠道,垄断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利,而具备了能够进行售卖广告的先天优势。而早在很多年前,这种垄断就被形形色色的媒介形态的出现而打破了。

什么是“媒体”?只要是你看得见的信息出口都是“媒体”,哪怕一块屏,哪怕一段话。所谓的媒体环境,不再被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组织所霸占,那么广告赖以为生的优势土壤何在?

在我之前写过一篇《不做“忧伤”的媒体人》,提到“生活方式类媒体,是时候放弃固有的生产模式了”,当时列举了表态网、小红书和华丽志的例子。(点击“阅读原文”,或回复“12”可直接查看)今天我特别想举一个传统媒体转身“新媒体”的例子——《城市画报》。

上个月的《南方传媒研究》刊登了一篇讲《城市画报是如何用微信赚钱的》的文章,主要观点如下:

通过跨界合作和让用户参与创作的方式扩大内容生产力,专题策划,内容众包; - 很早就探索微信,试水创新产品,例如精心策划的“午休狂拍”,这种不伤害用户体验的“广告”,成为了非常友好的盈利模式; - 用微信服务号的直接售卖,突破线下书报亭渠道的局限; - 推出“创意产品大礼包”打包卖杂志,例如“杂志+茶叶”、“杂志+编辑推荐书”、“杂志+台湾旅行手机使用权”等……都收获了非常好的效果。

最近,还留意到《城市画报》在微信上开了一个微店,叫“得来礼物”,用媒体所擅长的内容营销能力进行导购,为那些有礼物选择障碍的人们提供快速的解决方案。

可见,不管是直接从用户获得收入,还是通过导流获得提成,非广告收入的可能性都是非常值得探讨。而The Economist Group所选择的“对公路线”——向企业售卖咨询服务或数据业务,也是适合很多专业媒体的模式之一。

对于还能够从广告主手中获得既得利益的媒体而言,革新意味着新的机会成本和对固有优势禀赋的抛弃,并不是说广告模式一定再无潜力,但归根结底还是传统的那一套。做“新”媒体?那请拿出点新的花样看看。

原创的回归,什么是不会被抄走的?

内容本身都将以产品的完整形态而存在,抄得走文字,但抄不走设计、体验和互动,“原创内容产品”的持续生产力才是稀缺的核心竞争力。

有很长一段时间,优质的原创内容生产者都苦恼于如何和盗版者斗智斗勇,法律能够起到的震慑力微乎其微,这个现象在国内整个知识产权界非常普遍。以我的东家财新为例,耗时数月甚至上年的稿件,转身就被门户拿走,还不写出处、不露作者,怎么想都是一件令人气愤事情。

“新闻专业主义是昂贵而脆弱的”,然而,只是固守自封,抱着独家不让转载,这样真的有用吗?最近财新的一些开放做法,我觉得非常值得同行借鉴。

首先是和“今日头条”的合作,某种程度上在新兴的信息平台上找到了增量的读者。在我看来,大媒体产业会越来越向“做内容”(原创)还是“做渠道”(平台)这两个方向分化,两者互相依赖,且各有擅长,谁都离不开谁,合作才是最好的出路。

其次是主动拿出原创新闻产品的版权,和门户共同推广。在前几天“打老虎”的报道中,财新几乎以最速度、最深度、最完整成为了此轮传播的领头羊,独家制作的数据可视化新闻也成为了一大亮点。确实,在不少门户转载财新可视化报道时,用户如果没有看到财新的logo,乍一眼可能会误以为这是哪个门户自己的作品了。但只要越来越多的作品相继出炉,我想用户一定有能力分辨出,谁才是具有持续优质内容生产力的媒体,谁因为最早进入这个领域而设定了行业的门槛。

回到标题里的问题,在信息越来越庞杂的复杂环境下,优质的内容只会变得越来越稀缺,令人担心的不是它是否还有价值,而是如何让有这种需求的用户可以接收到相匹配的内容?如果再“自以为是”地觉得好内容自然就会有市场,那就真的是媒体人的固步自封了。过去,很多媒体人是“不屑于”推广,而如今,到了要学习如何去推广的时候了。

对Enjoy雅趣来说,生产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过去一年,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也用了很多方式,现在总算摸索到了一点规律,找到了想要聚焦的领域——高端消费文化指南。

我一直对团队说,我们不怕别人抄,不仅是因为能够理解和生产这种内容的能力别人抄不走,更是因为我们要把“内容”做成“产品”,设计、体验和互动等这些元素,是无法被复制和粘贴的。我们用开放的方式做内容,用更开放的方式来做推广,我甚至欣喜地认为,让更多的人通过不同的渠道知道我们,就是最好的传播。

为什么要做高端消费指南,还是给男性?

有钱人未必懂花钱,关于高端消费,很多人连基本的知识门槛都不具备,结果就是被最会砸钱做显性广告的大牌们给“忽悠”了。

还在做记者时,采访过一个从做豪车代理起家的奢侈品渠道品牌,获知了有钱人的一种消费方式——“圈子经济”。这个品牌最早获得了某款豪车的中国独家代理权,从卖这款车开始,打入了有钱人的圈子。有意思的是,如果这一次消费获得了购买者良好的口碑,他很容易带动他圈子里的其他有钱人来共同消费这个品牌;同时,也更容易再向他卖出一款名表或一瓶年份酒。于是,这个品牌从卖一款车开始,到现在成为诸多奢侈品牌的连锁代理,做起了“有钱人”的生意。

“圈子经济”的本质就是找到了消费能力想匹配的那个人群,对他们而言,消费的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而广告营销的影响力远不如“口碑”来得深远而有效。

为什么想做主打男性的消费指南呢?我先阐述几个我“自以为是”的理由——

首先,目前Enjoy雅趣的用户中60%以上是男性。这个与财新本身的用户结构(金融行业者、企业高管居多)有关,所以虽然我们是说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其实不过是聚焦了原有的领域而已。

其次,能够帮助消费者进行甄别和选择的媒体并不多。消费信息的最终指向是购买,在逐渐转型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意识到,过去许多从媒体传播角度来看非常有噱头或有意思的选题,从消费的角度而言毫无指导意义。在最近一次读者调研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很多Enjoy雅趣的用户提出,希望在看到产品介绍以后可以直接导到购买页面,这个转化的需求大大超出原先的想象。如果说在过去的纸媒时代,这种转化囿于介质的局限而难以被监测和实现,数字时代则没有理由不认真来做一个能够帮助消费者进行选择的消费指南。

第三,只有女性才爱消费吗?不得不承认,男性是比女性拥有更多财富的性别人群。而且稍作观察就很容易发现:男性更爱买贵的东西(宁可买一个贵的也不愿买一堆次的),买独具个性特征的东西(愿意为爱好不惜重金,因为商务需求,定制着装在男性中也更为普遍),对品牌忠诚度更高(如果认准了这个牌子,就不愿意频繁挑选和更换,衣服可能一买就是一打,下一次进店是半年以后),消费更加理性(需要一些令人信服的评测数据才能说服他们认为这个东西真的好,相对不容易被打折和促销冲昏头脑)……这些特征都指向一个特征,他们的消费需求更容易被刻画。

最后,当然也是出于市场的考虑,面对纷繁复杂、争奇斗艳的“女性消费平台”竞争者,做男性消费或许是一个更具可操作性的选择。

8月23日,Enjoy雅趣会举行一个线下的一周年派对,除了回顾过去一年我们所做的一些事情之外,还会发布第一期“优雅生活百科全书”之《腕表入门指南》,并举行首次线下沙龙“男人是如何花钱的?”,让我们来进一步探讨男人消费的问题,也欢迎Enjoy雅趣的好朋友们到现场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自说自话了半天,依然是“自以为是”地在陈述我的拙见。但好在,我没有太多传统媒体人的固有思维(客观地说,确实入行时间太短……),也意识到了这个“精英毛病”之所在。经过这一年多来的实践,也深刻反省了之前“想得多做得少”的顽疾,最终的结果只能来自于平时一点一滴的改变和尝试。


行业案例

微运营 排行榜 微电商 微金融 微健康 微教育 微婚嫁 微政务 微旅游 微汽车 活动组件
Copyright © 2011-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岛微运营 版权所有 服务电话:0532-68873209